移至主要內容區

雲林管理處

雲林管理處

:::
:::

水利建設結合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功能目標的典範—後庄子埤制放水門改善工程

後庄子埤創建於清道光22年(西元1842年),為穩定取得水源,由當時業主佃農共同於現址施設草埤,引取芭蕉溪溪水灌溉。民國45年由於接連兩次颱風豪雨侵襲,草埤堰堤慘遭摧毀,當時斗六農田水利會謝堡丁會長在農復會及美援經費技術的支持下,改建為六門制水閘門堰堤(地方俗稱六孔仔),灌溉362公頃農田,為斗六地區重要灌溉水源。

歷經六十多年的歲月,既有制水門設施已呈老舊,墩柱妨礙水流且常有雜物阻塞其中,造成芭蕉溪上游龍潭社區排水無法宣洩,淹水情況頻繁。

案經地方人士陳情,本處前身即當時的雲林農田水利會在行政院農委會的專案補助下,106年8月工程竣事,是一座灌溉及防洪俱備之現代化渠首工程。

六孔仔【功成身退】,本工程【繼往開來】,工程完工將使斗六龍潭地區淹水的情形得到改善,同時也穩定了農民會員灌溉水源,而且為了營造良好親水環境,本處更在工程週邊繼續興設綠美化工程,希望能夠提供一個讓附近鄉親一個散步休閒的地方。

這就是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一貫的目標,也就是水利建設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功能目標。

早期後庄子埤
早期後庄子埤
後庄子埤現況
後庄子埤現況
最後更新日期:2023/11/01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