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 昭和4年(1929年)創設,原名為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林內詰所第一制水門監視所,站址在林內鄉重興村重興路123號。
- 民國44年(1955年)改稱為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林內工務所第一制水門工作站。
- 民國46年(1957年)改稱為嘉南農田水利會林內區管理處芎蕉工作站。
- 民國64年(1975年)一月改稱為雲林農田水利會林內區管理處芎蕉工作站。
- 民國70年(1981年)一月改建為二樓鋼筋混凝土辦公廳。
- 民國72年(1983年)三月油車工作站裁撤,合併於芎蕉站。
灌溉轄區
職司鹿場課圳及濁幹線輸配水調節,幹支線、放水路等制排輸配水及用地,構造物渠道管理維護。- 濁幹線:區域長度11,391公尺(由芎蕉制水閘0+000至11+391惠來厝-虎尾十五號橋間)與廉使站區域交界。
- 南岸聯絡渠道導水路:區域長度1,684公尺(由測點6+000進興橋至濁幹線分水工測點7+684公尺間)與重興站區域交界。
- 濁幹線第二放水路:區域長度4,517公尺,自油車制水閘放水門0+000至4+517公尺終點流入新虎尾溪。
- 濁幹線分水工設備:
- 濁幹線芎蕉制水閘:該制水閘原設有18門手動閘門,民國65年改建為8門,每門寬2.10公尺、高1.70公尺。於民國89年改建為4門,寬4.30公尺,高2.20公尺梯桿電動水門其最高輸水能力每秒60立方公尺。
- 鹿場課圳制水門:該制水閘於民國85年改建,設有3門梯桿電動制水閘每門寬3.90公尺、高1.60公尺,最大輸(排)水量達每秒30立方公尺。係屬濁幹線第一放水路亦係西螺區灌溉主要渠道-鹿場課圳,灌溉面積達13,000餘公頃。
- 導虹吸管:濁幹線第一放水路(鹿場課圳)設有倒虹吸管乙處,原設有20孔臨時人工操作排水。民國65年改建為6門自動溢洪排水,每門排水口寬度為1.20公尺、高4.0公尺。主要功能在於濁幹線流量超過警界水位標高61.64公尺時,利用真空原理自動抽入第一放水路(鹿場課圳),超量餘水由下游埤寮站管轄放水門調節放流新虎尾溪。建設當時堪稱最先進之水利設施,曾吸引水利工程人員觀摩重要建設之一。
- 水位遙測系統設施:本站設有水位遙測站相關設備乙套,並於濁幹線及鹿場課圳渠道水位井各設有乙組水位計,利用傳訊電纜線傳輸水位數據訊號經由站內遙測多功能監測主機接收。並將各該水位流量顯示於面板上,得隨時監視調節輸配水,以利灌溉營運管理。且各該水位流量即時利用電信數據專線傳輸至林內管理處顯示於大型面板上,俾供水源輸配水調節。
- 南岸聯絡渠道導水路與發電廠導水路匯流處裝設水位計乙組,利用傳訊電纜線傳輸水位數據至站內設置之上游水位警報器,得設定上、下限警戒水位,俾利輸配水管理。
- 油車制水閘設備:民國96年改建完成
- 幹線制水閘:該制水閘設有5門電動油壓制水門,每門寬4.00公尺、高1.80公尺及電動操作系統設備乙套以控制穩定濁幹線流量。最高輸水能力每秒40立方公尺。
- 油車放水門:該放水門設有2門電動油壓放水門,每門寬4.00公尺、高1.80公尺及電動操作系統設備乙套,以排放調節穩定濁幹線流量。最高排水量每秒10立方公尺。
- 第二號跌水工制水閘:設有電動油壓制水門乙扇,寬8.00公尺,高1.85公尺,並設有溢流堰及油壓操作系統設備乙套。
- 第五號跌水工制水閘:設有電動水門2門,每門寬4.30公尺,高1.45公尺,並設有溢流堰及電氣操作設備乙套。
- 幹支線取入:
- 西螺區:鹿場課圳、上新支線、新庄支線。
- 虎尾區:大埔尾支線、溪底子支線、過溪子支線。
- 小給取入:
- 西螺區:重興中給、重興補給、湖仔內小給、上新小給一、北半給小給等。
- 虎尾區:大美小給一、二、三、埔尾小給二、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