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 本站前身為斗六農田水利會林內工作站。
- 早期林內地區其河川溪埔荒野,經由先人零星開墾成田,由清水溪經自然溝渠引水灌溉。
- 清康熙四十九年創設林內圳,由清水溪鯉魚尾取水引灌,當時雖水源頗為充沛,但因傳統簡式築造圳路,既不堅固又欠完善的灌排系統,每遇災害時,其圳路頻遭損壞,效益不彰,但此已奠定了區域內灌溉事業之良好基礎。
- 民國五年六月,政府頒佈了公共埤圳統制管理規則。
- 民國十二年四月政府再頒佈台灣水利組合令組成為林內圳水利組合。
- 民國二十二年政府又將斗六地區之埤圳全部成為斗六水利組合林內監視站,以統一經營管理。
-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政府為還政於民,依據水利法第十二條,將各水利組合改組為水利協會。
- 民國三十七年又改組為斗六水利委員會林內監視站。
- 民國四十二年因草嶺潭崩潰,致林內圳進水口制水門及渠道全部沖毀,同時取得美援開發斗六大圳,並興建斗六大圳制水門,民國四十四年竣工,完成通水灌溉。
- 民國四十五年改組成斗六農田水利會林內工作站。
- 民國六十三年政府為整頓水利會經多次改組,但未能獲致理想之改進,遂由行政院長核准並經省府六十三府建四字第一○三八○四號函頒佈實施加速農村建設時期健全農田水利會實施方案,於民國六十四年一月一日成立雲林農田水利會。
- 民國六十四年四月,將竹圍子工作站合併於林內工作站。
- 民國七十二年三月一日,竹圍子工作站另外成立。
- 本站原辦公廳舍因老舊,於民國八十八年五月發包改建,當年因遭遇九二一大地震,基座一樓因而受創,經重建後,於隔年八十九年十月落成啟用。
灌溉轄區
- 本站事業區域;東至清水溪及斗六大圳;西至石榴班溪及海豐崙溪,與斗六工作站相鄰。南至大埔溪,與梅林工作站相鄰;北至乾溪,與竹圍子工作站為鄰。
- 自然環境跨及林內鄉及斗六市。因轄區山坑野溪較多,且排水設施也欠完善,因而利用林內圳幹線兼做排水渠道,其用水管理也相對較為困難。
- 林內圳幹線延長跨有林內圳第一小組、林內圳第二小組、林內圳第三小組、林內圳第四小組,此四小組均由林內圳幹線直接調配灌溉用水。
- 耕作方式為單、雙期作。
- 乾溪仔小組、溪仔尾小組,此二小組係由斗六大圳調配灌溉用水,耕作方式為二年一期作(輪作田)。
- 本站兩期作田計556.24公頃,單期作田計415.43公頃,輪作田計133.35公頃,灌溉地面積合計1,105.02公頃,會員數計3,57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