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2-10-19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歡迎財團法人七星農業發展基金會、農田水利署 七星管理處、南投管理處及彰化管理處,分別由莊光明董事長、周師文處長、王俊雄處長及陳文祺處長帶隊,於111年10日18日蒞臨本處位於雲林縣林內鄉的【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參觀訪問!
本處林國華處長、林富元副處長、林內分處廖志聰主任等親自接待並進行簡報及解說。
林國華處長表示:衷心歡迎水利夥伴們的蒞臨,切身體驗了【相見歡】的喜悅,期待藉此互動,讓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發揮「近悅遠來」的功能,也提供所有民眾,一個兼具教育及遊憩的場所。
【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小檔案
本處『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位於雲林縣林內鄉,106年8月28日正式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成為當時全台灣17個農田水利會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水利會。「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後,積極參與環境教育及社區營造。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農田水利工作與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達成農業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功能目標,留給後世子孫一個永續發展的生活環境!
- 園區包含「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及周邊動態水利設施模型,區域範圍約二公頃。結合附近集集攔河堰南岸聯絡渠道、林內分水工、濁水發電廠、濁水溪進水口…等水利設施,園區頗具參訪價值。
- 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成立於民國91年,主要為配合「集集共同引水計畫」啟用,建築面積三百餘坪,內部設有六個區,分別為一樓的「傳統水利展示室」、「八田與一技師展示室」、「文獻展示區」和二樓的「現代水利展示室」、「農耕器具展示室」、「戶外展示區」;另有七大主題,分別為一樓的「水利的演進」、二樓的「地下水及補助水源的開發」、「量水設施」、「省水管路灌溉」、「天然災害」、「農家器具」及各樓層中間的「文獻資料」,可以了解雲林農業水利灌溉發展過程;室外東側陳列濁水溪流域石材分布情形,濁水溪流域上游大量巨石,至水里一帶變成斗石、礫石,及至西螺大橋變成細砂,目睹此景參訪者可以實際體會濁水沖積扇形成之原因;園區周圍動態水利設施模型完整介紹農業用水從濁水溪取水後流經田坵一直到出海,渠道內的各種構造物,包括:攔水設施、沉砂池、跌水工、分水工、巴歇爾量水槽、倒虹吸工、農田灌溉分水閘門等等設施模型,參訪者得以認識農田水利灌溉排水等設施。
- 在農業機械化的時代,舊有的農業器具逐漸被淘汰,園區之「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收集和保存了這些農業文化的資產,園區內更有座全台首例、亞洲首創的八角型分水工(八卦池),具有多功能效益,如:農業灌溉用水、水力發電、工業用水等。
- 園區整體規劃完善,園區內大量落羽松,隨著季節的變化,呈現不同的美景,常常吸引大批民眾前往觀賞、攝影,園區更是國內少有以水資源利用及保育為主題的場所,可以提供各級學校師生、機關人員及一般大眾優美的學習環境。
- 園區成立更深層的目的在稟持積極參與社區營造,推動環境教育的初衷與熱忱,持續深入推動環境教育,將教育與學習轉化為具體行動,以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帶動地方繁榮,營造優質生活環境,學習與自然和諧共存,以達環境永續發展的目的!